中国玻璃纤维网 - 玻纤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动态 | 国际动态 | 焦点报道 | 企业新闻 | 新能源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重大活动 | 保温节能 | 工艺设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2012年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工作总结
W.biz | 商业搜索

2012年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工作总结

信息来源:bbblll.com   时间: 2013-01-21  浏览次数:1531

    2012年,受外部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市场需求萎缩,对复合材料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面对产品价格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复合材料行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拓展应用领域,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复合材料行业整体平稳发展。在国资委、民政部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协会理事会的科学决策和协会秘书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复合材料协会始终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引导行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既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又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开了良好局面,使各项工作创新推进。
    一、2012年工作
    (一)、以“三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为更好落实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协会2012年工作计划,协会以 “三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新产业政策方面。协会积极开展复合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能耗及排放标准的调查研究,22家全国重点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生产企业和3家上游原材料企业在5月召开的基体材料专业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业内部分企业采用的废气、废水处理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协会将协同工信部加快“复合材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行业的准入条件”的制定;协会秘书处参与了工信部组织的碳纤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制定。
    对碳纤维新建项目的准入条件设定、组建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建立碳纤维国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出了建议并被采纳;为更好地发挥外贸财税政策在复合材料进出口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导向作用,协会秘书处根据行业情况会同联合会向海关提出了复合材料产品的进、出口税则税率的调整建议;向工信部提出了风电叶片、碳纤维、CNG气瓶产业结构性减税建议;根据工信部要求为《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情况》等背景资料和建议;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2011版),对国家统计局起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征求意见稿)中有关复合材料部分提出了修改意见;完成了国家《职业大典》中建材部分关于复合材料工种的制、修订工作。
    根据目前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情况,对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定义进行了修订,并对复合材料制品工的名称和定义进行了修订与增补,新增复合材料真空灌注工、复合材料检验员工种。
    新技术与产品目录方面。多次赴中材叶片、中复连众等企业调研技术开发情况,组织协调开展大型叶片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常州宏发、中复神鹰、恒神、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等企业交流,积极推进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支持海源科技LFT-D生产线的研发,推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组织参与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多次深入北京、枣强、冀州、无锡、昆山等地,对国内目前主要复合材料回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推进北京首能兰天环境工程公司和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废弃物高温热裂解回收利用技术的技术鉴定。
    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协会组织了“中国复材展-JEC创新产品评奖活动”。向国内复合材料企业广泛征集项目,邀请国内外复合材料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对参评产品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最终来自30家企业的32件产品参选,10个项目获奖。达到了促进行业创新,推动行业内科技型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市场化、国际化的效果。
    新标准及规范的制、修订方面。参与组织完成《风力发电用复合材料机舱罩》、《风力发电用复合材料导流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桥板》等10个国家标准的审查工作,其中有6个标准完成报批工作。完成《用于石油产品、乙醇和乙醇汽油混合物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地下贮罐》、《整体浴室》、《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1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申报工作。
    (二)深入调查研究,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今年,协会开展了广泛的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通过走访、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调研,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发现企业共性问题,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切实促进行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协会秘书处分成复合材料缠绕制品、拉挤制品、模压制品、风电叶片、碳纤维五个工作组展开调研工作,走访了60多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高效而深入的交流,对行业整体运行情况进行把握,分析总结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复合材料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能利用率低、设计研发能力相对偏弱、缺乏龙头企业等问题,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汽车产量下滑影响,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量相应下降,今后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在经历了连续4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率超过100%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风电行业进入了调整期,虽然一、二季度叶片生产同比大幅下降,三季度开始有所回升。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证市场份额,目前已出现上下游企业整合合作趋势,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清资产化现象。
    2012年复合材料的管、罐等缠绕制品总产量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利润略有下降,其原因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由于工程开工偏少,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工程优于内地。目前国内32家碳纤维生产企业中有19家具有自产碳纤维原丝的能力。同时,在建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呈现过猛态势,有潜在的产能过剩的苗头,未来碳纤维行业内的整合将是大势所趋。
    协会通过调研认识到,为使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形成健康发展的运行模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环境工程、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三)充分发挥协会服务职能,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协会本着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努力开拓各项服务,力求为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一,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参观3月“法国巴黎JEC复合材料展”、5月“新加坡复合材料亚洲展”和11月“JEC美洲复合材料展”,考察当地复合材料企业,与JEC集团总裁就欧美及中国复合材料行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2013年复合材料展会有关合作及创新奖的评选等问题交换意见。9月,由协会与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玻璃钢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52家国内外单位参展,其中国际展商108家,国内(大陆)参展单位共344家。本届展览会展示了国内外复合材料科技和工业的最新发展及成果,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经济交流、合作及贸易往来。
    第二,提高行业细分专业化服务水平,组织召开行业论坛、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协会利用“专业委员会”平台积极开展专业性活动:5月,协会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以“环境保护、交流协作、持续发展” 为主题的2012年基体材料专业委员会会议,研讨不饱和聚酯树脂行业发展、产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自全国22家重点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生产企业、3家上游原材料企业及相关代表60余人参会。5月-7月,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专业委员会对东北、华北地区13家碳纤维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对各企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有了更实际、深入的了解,并听取了企业对行业发展、相关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复合材料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协会在9月展览会期间举办了“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之路——复合材料回收利用技术”高层研讨会,集行业之力攻克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问题。同期还举办了42场技术讲座和两场专题技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其研发的新成果,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创新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满足会员单位人才需求。作为国家建材职业鉴定36号站的副站长单位,2012年共同举办了11期复合材料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检验工、手糊工、拉挤工、模压工、真空灌注、缠绕工等六个工种,共310人取得资格证书。除在鉴定站中心开展培训外,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昊华中意有限公司、冀州市中意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福州拓威船务有限公司等地开展培训。有关技能培训工作深受企业和职工欢迎,不但为企业培养了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还推动了整个复合材料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第四,建好网站办好会刊,更好为会员服务。网站、会刊是协会与行业同仁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协会服务会员单位的重要平台,也是各会员单位加强横向联系的纽带。协会一直致力于网站维护更新与会刊出版工作。会刊《通讯》围绕思维创新、杂志办新的要求,不仅及时在行业内传达最新政策信息,还加强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得到会员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协会管理水平
    为适应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会加强内部管理,制、修订了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自律管理奖惩办法、办公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协会工作体系,保证了协会工作的公正透明,以提高行业协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协会的努力工作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2012年协会新增会员42家,会员数达到761家,会员单位产量占全国复合材料行业总产量的85%。协会秘书处建立了复合材料协会会员管理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为充分发挥协会纵向、横向交流沟通平台的作用,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平台,目前协会秘书处正在制作 “新版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会员名录”,预计2013年上半年出版。为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协会和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共同编制《复合材料应用手册》,将于2013年初完成。该《手册》将汇集国内外复合材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专利信息,以及行业最新产品、技术、装备、原辅材料采购信息等,为企业全面了解我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市场推广提供准确信息。
    二、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事项
    2012年,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业的配合下,协会本着认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上述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协会工作仍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与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组织间的联系需进一步加强,协会影响力有待提高。
    进一 步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多渠道沟通机制,更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市场信息,提高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同时将企业的愿望和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给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为企业、行业发展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二)加强企业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我国虽已成为复合材料大国,但与复合材料强国还存在差距,整体产业集成度低,原创技术和装备不多。协会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三)协会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管理、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2013年工作重点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会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50多次提到“创新”, 要求“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这也为今后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协会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分析形势、认识不足、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努力在新的一年中把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复合材料行业阶段性中心任务的完成。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三新”为抓手,充分发挥复合材料轻质高强、耐腐蚀的特点,努力拓展复合材料在电力、基础设施、新能源、海洋及环境工程等新领域的应用,开创复合材料新的增长点,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二)坚持行业科技创新,以创新的思想运用“三新”推动复合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沟通的桥梁,作为产业发展的“观察者”,应以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中心任务为牵引,为企业的创新方向给出建议,通过技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企业推广新技术、普及专利、知识产权常识,提高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发挥协会的推手作用,推政府、推企业,求真务实地围绕新政策和新标准的出台开展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复合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行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复合材料作为新能源、环境工程的主要材料,不仅要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贡献,同时要保证复合材料在生产和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建设。协会要加强复合材料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四)进一步提高细分专业化程度,提供专业化服务。
    复合材料产品按工艺和应用领域分类多,有必要进一步细分,成立专业委员会,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协会要完成“建设工程用复合材料”和“电力复合材料制品”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报批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复合材料船艇”、“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企业“走出去”经营兴办实体,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协会与法国JEC集团及日本强化塑胶协会已保持多年合作交流关系。今后,协会将进一步开拓与海外相关行业组织联系交流,搭建中国与世界的复合材料行业交流平台,及时获取海外市场的最新信息,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给予建议性支持,扩大我国复合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寻找国际化发展战略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积极配合联合会推进与玻纤协会的整合工作
    为优化资源配置,联合会提出了玻纤协会与复合材料工业协会进行整合的方案。协会将积极配合联合会推动该项工作的展开,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努力推进企业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协会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玻璃纤维网证实,仅供您参考